重庆中国旅行社咨询热线旅游咨询:023 - 8872 1881、8872 1880

2021热门旅游目的地新疆青海云南
重庆中国旅行社>旅游资讯>黔江旅游>黔江旅游资讯>9大重庆黔江区非遗项目名单(2)

9大重庆黔江区非遗项目名单(2)

( 信息发布:重庆中旅 游客/发表人:白菜煮面)

9大重庆黔江区非遗项目名单(2)

黔江牛肉脯

黔江牛肉脯传承巴人牛肉制作秘方,从宋朝时期制肉师起,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到民国初期传承到倪明山祖上(目前只有倪明山、倪明河在继续传承黔江牛肉脯传统手工技艺),精选其黄牛后腿精瘦肉为原料,采用唐宋时期制作方法,而又增加杀菌消毒工序精制而成。该产品片薄均匀剔透、呈玫瑰色泽、咸甜适宜、酥软可口、回味悠长、风味独特,食用方便、绿色、健康,堪称重庆一绝,是远近闻名的地方特产,成为外地游客或走亲访友必备佳品,先后被评为“中国优质食品”、“重庆名牌产品”、“重庆市消费者最喜爱产品”等荣誉称号。

石鸡坨土陶

濯水镇石鸡坨土陶罐手工制作工艺,始于宋朝末年,距今有近1000年历史,目前只有刘氏兄弟在继续制作土陶器,已经传承29代,现传承至刘氏4兄弟。相传,三门石鸡坨刘家原为刘邦的后代,王莽篡位后流落民间,靠制陶维持生活,后逃荒来至黔江,在石鸡坨的地方发现陶土后,便定居了下来,并重操旧业来重振家业。从那时起,石鸡坨有了土陶制品作坊,刘氏的制陶绝技也得以流传下来。刘家在这里制陶后,南来北往的船只都要停靠石鸡坨,每天都有客商来购买土陶,清代时,石鸡坨就兴起了30多家制陶作坊。

阿蓬江谢家锣鼓

谢家锣鼓是阿蓬江镇境内流传久远的一种民间打击乐,也是武陵山区苗族、土家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器乐曲。在苗族乐器中有管乐乐器、弦乐乐器、打击乐器。其打击乐器又分铜鼓、木鼓、皮鼓三种。谢家锣鼓也是打击乐器中的一种,不仅有木皮鼓,还配套了马锣、钹、大锣三种铜乐器。“谢家锣鼓”因传承于阿蓬江谢氏家族而得名。它最早起萌于明朝洪武年间谢氏族人玩彩龙船灯的伴打锣鼓,到了明朝宣德年间谢子栗在祖人发明龙灯锣鼓调子的基础上进行了创作,谢家锣鼓才得以正式形成,传承历史已有580多年,它既是苗寨土家的玩灯的喜庆曲,也是民间丧事的“送葬曲”。

曾氏“正骨术”

金洞乡曾氏“正骨术”,属民间传统医疗绝技。由曾圣体通过劳动实践创作曾氏“正骨术”,祖传至今有六代弟子,近200余年的历史。医治人员达3000多人,其中年龄最长者85岁,年幼者2岁,在群众中地位高,价值大。

曾氏“正骨术”治疗不受场地、器械、药品、经费等因素限制,术中无痛苦,治疗时间短,医疗成本低。不仅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群众看病难的突出问题,还融洽了民族关系,增进了社会和谐,而且丰富了传统医学内容,为完善更加科学、系统的骨科医学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白石渣海椒

渣海椒在武陵山区及西南地区,传承在白石乡已有500年的历史。以当地的红辣椒和玉米面为主要原料,沿用土家族、苗族人民传统的“倒匍坛”腌制技术隔氧发酵,然后经过配辅料、蒸炒而成。

渣海椒历史悠久,自明朝辣椒进入中国,在清朝嘉庆年间黔江就有栽种辣椒的历史,由于辣椒原产于墨西哥,来自海外,当地人把辣椒俗称海椒。海椒是黔江人餐桌上的最爱,无论是佐酒还是下饭,随处都可以见到渣海椒的身影。渣海椒又名“鲊海椒”。“鲊”即是用米粉、面粉等加盐和其他作料拌制的切碎的可以贮存的菜。或许是“鲊”字太过生僻的缘故吧,民间便把“鲊海椒”写作了“渣海椒”。渣海椒作为土家族苗族人民民间的传家宝,每一道制作工序都是一段记忆和感情的延续。(转载自黔江政府网)

相关链接

9大重庆黔江区非遗项目名单(1)

重庆中旅【www.cncqt.com】
以上信息由重庆中旅整理编辑,重庆中国旅行社在重庆旅行社排名前列,欢迎访问重庆中旅了解更多重庆到黔江旅游, 重庆到黔江旅游必去景点, 重庆到黔江旅游路线,重庆到黔江旅游资讯

旅游尾单/特价(重庆)一键加入尾单群,坐等特价送上门

请对文章内容作出评论
验 证 码:点击获取新的验证码
发布评论
微信